經典推薦《窮巷》

經典推薦《窮巷》

起初我不明白S為何會入《窮巷》這本書,而且入的數量頗多,我問S:「侶倫是誰?」S說侶倫是最早期寫香港文學的作家,大概與舒巷城同期。其實是誰也沒關係,也先試讀一讀,畢竟我很怕讀長篇小說。一讀,停不了,乘車在讀、教結他時邊聽學生彈邊讀、睡前也在讀,大概兩天就差不多讀完了。(我還未看結局,S表示結局是平平淡淡的。我說:「平平淡淡對窮人來說是最好的結局。」)

我在網上翻查一下侶倫的資料,大概只有他對香港文學的共獻:

/侶倫是香港第一代新文學作家,1926年開始創作,作品散見《島上》、《伴侶》、《紅豆》等期刊。1929年前後,侶倫向上海的雜誌投稿,在《現代小說》及《北新》上發表短篇創作,成為上世紀30年代前已衝出香港的「中國作家」。/

我是先看侶倫的代表作《窮巷》,後來再翻查作家資料,發現《窮巷》中其中一位主角高懷與侶倫背景有幾分相似,都會寄稿件到上海的文人,以前有寫新聞。跟S討論一番,我們認為高懷是侶倫理想中的文人形象,他想身材高大,想成為朋友圈中最聰明,擅於分析事理和出主意,會是朋友圈中的大哥。而高懷會定期收到上海出版社的稿費,很誇張,四、五十年代的稿費有一二百圓之多,看來侶倫對文人從文的職業是很有期盼。

侶倫文字厲害在流暢而明,能從字裡行間為二戰後的香港構成一個個小場景,我腦內大概想像是《七十二家房客》的環境和時代。故事開端有一句讓我很深刻:「四人身份不同,但有著同樣的命運——窮困。」深刻在於身份不同但有著同樣命運,好像現在也合用於香港的情況,未必是窮困,但好像和身邊的人有著同樣的命運。

因為《窮巷》是長篇小說,不宜劇透太多,但我非常肯定讀此經典必不後悔。我節錄三段高懷在三個場景的對話,你們就會知道我為甚麼這麼喜愛這部作品:

/12/

高懷向白玫介紹自己的職業:「說好些,叫作家,說壞些,是文丐。——你聽懂了麼?乞丐的丐呵!」

這就像侶倫的自嘲,也是劃分窮人寫作算不上甚麼作家。

/15/

高懷對無業友人杜全說:「因為幾個人竭盡了能力,卻連生活也弄不安定,天天受包租婆催租的威脅。但這是我們的罪過嗎?這完全是社會許多複雜因素所形成的結果。說負累呢,更無所謂誰負累誰,根本上大家都在互相負累;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。因為不如此就不能生活下去。」

讀到這段,除了安慰到杜全,也安慰了我。即使竭盡力去構思新計劃,回報也不多,除了責怪自己,也要想想整個環境因素——我們都在互相負累。

/21/

高懷首次被彈稿:「在香港,凡是應該走在社會前頭的東西都是在社會後面;應該領導群眾的東西都變成追隨群眾的東西。除了有一部分例外,都是這樣子。」

原來香港的社會問題十年如一日,不論在1940年還是2023年,都是同樣的問題,就如其他主角和應:「這就是香港文化。」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讀《窮巷》除了娛樂性很高,像看了一齣精彩的劇,更有讓我反思對「香港文化」和「香港社會」的想像。最後,希望結局是平平淡淡的好結局,艱難的時期要互相扶持。

新年快樂

返回網誌